王晶晶 宗永剛
數字時代背景下,我國教育信息化已從“簡單應用”走向“深度融合”,將數字技術應用于教育場景已經從應然需求變?yōu)楸厝贿x擇。面對數字化轉型趨勢,高職院校需要主動將數智技術融入課堂教學,通過標準制定、模式建構、資源整合、機制重組,重塑互為支撐、循環(huán)提升的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生態(tài),以此實現全領域貫穿、全周期采集、全過程追蹤的系統(tǒng)性評價,進而推動職業(yè)教育高質量發(fā)展。
要素重置:
建立層級式課堂評價指標體系
評價目標設定是有效實現課堂教學評價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需要遵循導向性原則構建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。
厘定課堂評價內容?;?/span>OBE成果導向理論和職業(yè)教育辦學宗旨,依據崗位工作任務和能力需求構建專業(yè)課程體系,在明確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基礎上,根據高職課堂教學質量基本要素構成及各要素之間的相關性,結合技術技能人才培養(yǎng)規(guī)律,確定教學內容、教學組織、考核評價、教學支持、學習成果等評價維度。
豐富評價指標內涵。完善基礎性指標,包括學情分析、個體目標、學習能力測評等基礎數據。突出過程性指標,涵蓋資源訪問度、活動參與度、小組研討實踐、個人活動貢獻等過程數據。強調成效性指標,包含升學考試、職業(yè)技能考試、技能大賽、就業(yè)質量等考核數據。
設置指標觀測點。將每項評價指標細化成多個可衡量、可達成、易判定的觀測點,以此保證評價內容清晰明確、覆蓋全面。如,在學習成果指標觀測點中,既包括調研報告、方案制定、項目設計等顯性學習成果,也包含職業(yè)精神養(yǎng)成、職業(yè)倫理滲透等隱性學習指標的達成度?;诖耍纬?/span>“評價維度—指標—觀測點”層級式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,實現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要素從“局部”到“全景”的覆蓋。
模式重構:
打造交互式數字化教與學課堂
數字化信息是數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有力支撐?;诰€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,有助于實現數字化過程信息的全面、高效、動態(tài)收集。因此,構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模式要從兩處著手。
深化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。混合式教學模式以移動學習、遠程協(xié)作、虛擬實驗室、智能學習空間等為載體,將不同時空教學活動深度聯結,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認知邊界、提升認知水平,還為過程數據的智能化采集、教學結果的即時性分析、教學時空的全程化跟蹤提供了捷徑。教師通過學生資源訪問、任務完成、拓展學習等行為的歷史數據,掌握學生學習動態(tài)和個體需求,調整教學策略,解決共性和個性問題,開展精準教學;學生借助數字平臺拓展學習時空,實時交互溝通,糾正認知偏差,完成知識建構、遷移和提升。整個過程數據即為評價的源數據。
推進數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模式改革。基于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源數據的過程性采集,構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模型,結合校內外導師評價、學生自評和客觀數據,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和教師教學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和結果呈現。在這一過程中,需要關注以下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首先,根據課型匹配關鍵質控點。質控點直接影響評價結果,因此提煉關鍵質控點時,一要基于職業(yè)教育類型特征兼顧不同課型特點,確保質控點的典型性和獨特性;二要精準體現各評價指標的內涵,確保質控點的代表性和有效性;三要覆蓋該課型的教學各環(huán)節(jié),確保質控點的全面性和完整性。依據理論課理論知識培養(yǎng)規(guī)律,確立知識目標達成度等質控點;依據理實一體課能力培養(yǎng)規(guī)律,確立理實一體化設計等質控點;依據實踐課技術技能形成規(guī)律,確立專業(yè)技能達成度等質控點。其次,科學設置質控點權重。邀請教師代表、企業(yè)代表、教學管理人員、學生代表、領域專家分別為關鍵質控點設置權重,然后加權平均,最終形成理論課、理實一體課、實踐課相應關鍵質控點的權重。再其次,形成課堂成長畫像。數據平臺采集分析相應的教學狀態(tài)數據,形成以師、生為個體,以周、月、學期為周期的過程性報告、增值性報告、結果性報告。針對同一個體教師和學生實施縱向對比,分別形成教學成果增值畫像和學習成果增值畫像。通過教師教學行為檔案和學生學習行為檔案,將師生增值情況納入教師績效考核和學生綜合評價,推動師生持續(xù)改進教與學質量。
載體重組:
構建智能化學習資源供給體系
課堂教學評價離不開數字化資源的加持。優(yōu)化智能教學資源能夠有效實現對高職課堂教學質量的智能感知、實時監(jiān)控、即時反饋和精準管理。因此,應以“應用+聯通”為原則,打造以數字化教輔資源、數字化教學平臺和各類智慧教學應用場景為主的學習資源供給體系。
推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。以課程模塊化、內容項目化、資源數字化為目標,推動覆蓋各專業(yè)(群)、各課程的教學資源庫建設,開發(fā)多形態(tài)數字化資源,推動課程實現從資源建設、授課、實踐教學到作業(yè)、答疑、教學評價、課程考核等環(huán)節(jié)的信息化管理。
推進智能化管理平臺集成。針對校內與校外兩個課堂,結合理論教學、實踐教學、頂崗實習教學等管理要求,強化精細化管理,建立服務師生教學的教學管理平臺、監(jiān)控保障學生實習就業(yè)質量的實習與就業(yè)管理平臺、服務師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課程教學平臺、支撐校內機構網上辦公及數據治理的校情分析平臺,集成打造以質量為核心的信息化服務平臺,全方位、常態(tài)化支撐教育教學,實現教學過程智能化監(jiān)控、智能化學情分析和智能化教學績效評價。
自主研發(fā)校本數據中心。統(tǒng)一數據標準,打通數據孤島,實現教學管理、學生管理等系統(tǒng)間的銜接貫通,有效鏈接學生、教師、學校等主體間的數據,形成數據源頭即時采集、監(jiān)測實時分析預警和交流互動立體智能的智慧成效,為課堂評價有效開展創(chuàng)建完整的數據信息鏈條。
推動教學場景智慧化改造。投資建設智能化實訓基地,對傳統(tǒng)教學場所升級改造,達到所有教學場景智慧化改造、所有課程線上運行、教學場景網上巡課全覆蓋的目標。
機制重立:
架構多層次教學評價保障體系
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全方位全過程全周期的系統(tǒng)性工程,要不斷完善管理機制、優(yōu)化監(jiān)管流程,以提升評價效果。
優(yōu)化評價組織管理。組建多元化課堂質量評價指導委員會,調查、研究和分析影響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主要因素,進行評價準備和運行指導。組織學校、技術人員和職能部門建立評價組織機構,夯實主體責任,按工作流程和步驟完成評價相關任務。
建立課堂質量監(jiān)控機制。完善“學院—教學單位—基層教學組織”三級教學質量監(jiān)管機構,建立健全課堂管理制度,實施教學質量常態(tài)化監(jiān)測,以“專項督導”“掌上督導”“遠程監(jiān)測”等多種形式開展課堂教學監(jiān)測活動。
完善評價信息反饋機制。針對共性化問題和個性化問題形成評價結果并及時反饋,匯總整理后作為評價體系改進依據。通過多途徑、多平臺、多形式的評價應用普及和交流活動,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規(guī)范性、主動性和有效性。
建立評價改進提升機制。關注評價指標、評價模型、數字化平臺的周期性循環(huán)優(yōu)化提升,形成“建、用、評、改”機制。出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實施意見,將教師課堂教學改革和質量提升納入績效考核與職稱評定,以此提升教師參與課堂改革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內驅動力。建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,定期組織“教師教學能力達標測試”等提質培優(yōu)工程,助推課堂教學質量提升。
(作者:王晶晶 宗永剛,單位:濱州職業(yè)學院)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4-06 信息來源:《中國教育報》2023年4月4日第06版